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有的人不管寫什么文章,閱讀量都10萬+,讀者看完總想拍案叫絕:說得真對!就是這個理!在寫產品文案時,有的人寫出來的文案,離消費者產生購買欲望,有十萬八千米。有的人寫出來的產品文案,不僅能挑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還能讓消費者對品牌產生好感度。這就是語言的魅力。
語言的力量,勝過千軍萬馬。
你的材料申請不過關,有可能不是你的資歷欠缺。
你的面試被刷,有可能不是你的能力不足。
你的產品文案不出彩,有可能不是你的產品有Bug......
以上問題,有可能都只是因為,你的語言表達有問題。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一個體驗。
在自我介紹時,有的人絮叨了十來分鐘,可你還是不懂他的優勢在哪里。
有的人只說了兩分鐘,卻讓人立馬喜歡上他。
在寫文章時,有的人用盡力氣、耗盡文筆,卻始終無法讓讀者高潮。
那么,到底怎樣才能讓我們的語言更有說服力?
我仔細分析了一些案例和細節。發現那些更有煽動性的語言,都有以下幾種特點:
1、具體的例子代替抽象的評價性語言。
具體形象的例子,能在人腦海里形成一個初印象,并能強有力地起到論證作用。
而抽象的評價性語言,則沒有這種效果。
其實這就是以前學的“舉例論證”。
(1)我的文筆很好。
(2)我的文筆很好,在一次寫稿大賽中,我獲得了一等獎。
以上兩句話,你們覺得哪一句更有說服力呢?
明顯是第二句。
在某些閱讀量很高的原創微信文里,作者為了要表達她的中心觀點,也常常是大量的事例貫穿文中。
所以,在材料申請或是面試環節中,讓考官眼前一亮的關鍵之一是,你要擅長舉例。
你的合作能力強,是哪一件事表現出來的呢?
你的抗壓能力強,有什么具體的例子嗎?
你的專業技能高,憑什么這樣說呢?
2、數據化代替籠統化。
數據是個典型的理性主義者。
它不含糊,它很客觀。
量化的數字給人帶來可以觸碰的安全感。
所以,數據化比起籠統化更有說服力。
你說你很胖,別人瞅了你一眼,表示不相信。
因為你那棉大褂遮住了囂張的肉。
你一上秤,100Kg的數字就是最好的證據啊。
(1)我的公司非常有前景。
(2)我的公司非常有前景,已經上市并且融到5000萬投資。
第二句話的說服力完勝第一句。
求職者的簡歷上,如果有很酷的數據,也絕對可以成為加分項。
HR與你素不相識,也不了解你的過去和現在。
簡歷上的字眼,都是你自己寫的,說到底還是多少帶點主觀情緒的。
而客觀的數據,則是你能力的最佳證明啊。
所以,如果你有很牛的歷史數據,就不要浪費掉了。
在材料上或者面試中,大膽地去亮瞎考官的雙眼吧。
你不會犯罪的。
3、短句代替長句。
不得不說中文的確博大精深。
英文里,為了表達一個很復雜的意思,如果沒有標點來斷句,是很難完成的。
某個句子從句太多,就會顯得奇怪而尷尬。
但中文就不同,一個冗長的句子即使不用標點符號也可以。
但是聰明的人,常常會更喜歡用短句來表達。
他們甚至會刻意控制句子的長度。
人的眼睛是個懶惰的家伙。
它們往往更喜歡接受簡單的信息。
短的信息,不僅可以讓視覺體驗更舒服,還可以讓大腦處理信息更高效。
文章排版的重要性,就是這樣來的。
說話也是一樣。
如果說眼睛的愛好者是標點符號。
那么耳朵的愛好者,則是“適當的停頓”。
說話時不能自帶標點符號,但我們可以適當停頓啊。
以前覺得說話快速、流暢,才是一個完美的表達標準。
后來發現,那些更容易把人帶入語境的,更惹人喜愛的表達,反而是那些不連貫的表達。
比如各種大師的演講。
這里的不連貫,不是指你說話沒有邏輯、吐字不清晰。
而是,放慢你表達的節奏。
慢音樂總是能讓人靜心的。
適當的停頓,會讓你有適當的思考時間。
你的語言聽起來會更有邏輯。
而聽你說話的人,也會有適當的時間,來同步處理接收到的信息。
他們會更容易抓住你的重點。
4、情緒化代替平淡化。
剛剛的“數據化”是曉之以理。
那什么是動之以情呢?我一直覺得,文字也可以有生命。
入讀者的眼,這只是文字的最基礎使命。
入讀者的心,這才是它們的終極使命。
情緒化,看起來是一個貶義詞。
但是對文字來說,它們是一個褒義詞。
當文字有了情緒,它們就活了。
(1)公司遇到了問題,所有員工都面臨失業的危險。
但在大家的努力下,公司終于度過了難關。
我很感恩他們的付出。
(2)公司遇到了問題,所有員工都面臨失業的危險。
那段日子太難熬了。我每天徹夜難眠,時刻都想著如何去渡過難關。
最后,皇天不負有心人。
在大家的努力下,公司終于活過來了。
我很感恩,感恩遇到這一群可愛的人。
他們簡直比國寶還要可愛啊。
以上兩段話,哪一段聽起來比較獨特?
哪一段更讓人感興趣?
當你寫獨特經歷時,一定要先讓自己覺得獨特。
當你寫感人事跡時,一定要先感動自己。
當你寫有趣故事時,一定要先逗樂自己。
讀者的智商高著呢。
不要想著忽悠他們。
5、前因后果,有始有終。
你說你熬夜做了一個項目,熬到了凌晨四點。
其他的環節,你都沒有說。
這個項目遇到的難題,你是怎樣解決難題的,最后項目到底成功與否。
我們都不知道。
我們甚至可能會覺得,你患有拖延癥。
所以才熬夜到凌晨四點。
“請舉例說明,你在突發狀況下如何突破自我?”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腦海里要形成一個完整的框架:
遇到了怎樣的突發狀況?
我是怎樣解決的?
我為什么要這樣解決?
我在解決的過程中,付出了哪些努力?
最后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環環相扣,少了一環,你的價值便模糊一分。
所以,平時多丟給自己幾個疑問詞吧。
Why?How?Which?What?Where?Who?Andso?
問的次數多了,你會發現自己的思維邏輯也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