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如果對實踐界而言,高校商學院MBA、EMBA教學項目的價值只剩下了一個學歷,商學院可能最終會失去教學到科研的全部陣地。

  如果對實踐界而言,高校商學院MBA、EMBA教學項目的價值只剩下了一個學歷,商學院可能最終會失去教學到科研的全部陣地。

 
  最近是國內各大高校MBA、EMBA的提前面試季,嘗試去面試了幾家國內最知名高校的在職MBA,想去看看目前作為學術界和實踐界連接的最主要渠道之一,目前的狀況是什么,是否真的能起到連接學術和實踐的應有價值。
 
  而這中間所經歷的種種,讓人對此感到并不樂觀。
 
  在過程中的問題不用一件一件地細表。整體的感覺是,當前的高校商學院在整個的MBA學員選拔中,依然是用一種居高臨下的審視態度在看待來自實踐界的申請人,基本是一種“你們愛來不來,反正我不缺人報名”的既視感,比如要求申請人嚴格按照自己的要求準備材料和進行面試,面試的時間也十分緊張,只能將就高校的時間安排,流程僵化,甚至有的高校在面試中連申請人自我介紹的機會都不給,只許候選人回答自己的問題。
 
  這種情況下,申請人自己能發揮的余地其實并不大,甚至都無法完整地表述自己的工作職責和價值。
 
  而比之更讓人憂心的是,與高校在招生時居高臨下的姿態相對的是,在和面試同學的交流中,很多人感受到的是高校面試的老師對實踐界的不了解,比如對產品經理、運營、組織發展等近幾年產生的新崗位知之甚少,比如對一個要求行業整體策略的高級產品經理一直提問具體的產品策劃內容,對一個組織發展的專業人員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該提問什么,只能在簡歷上去提問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
 
  其實,當前商學院的老師和實踐界的學生之間,究竟真理掌握在誰手中,著實說不清楚。但最有代表性的場景和田野一定是掌握在實踐界手中。管理學的教學和研究都只能面向實踐,幾乎是天生注定的狀態。
 
  而如果我們在對實踐界的當前真實的狀態缺乏了解的情況下,是很難去客觀評判申請人的能力和潛力的。
 
  比如每當我陳述我工作的有一部分是讀Paper、參加學術會議、用學術研究的方法來開展組織診斷和研究的時候,各個高校的面試官都露出同樣一副或詫異或不解的表情,認為你如果要做研究應該去讀學術碩士,而不是讀MBA。
 
  想當然地將學術和實踐劃分為涇渭分明的兩件事情,讓人聽著很是郁悶,好像研究就是學術的事情,實踐才是企業應該做的事情,完全不了解如今實踐界的組織所面臨的困境,已經不是單靠一個能“搞定”事情的單純的實踐人才就可以的,只有將學術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做出來真正面向科學和面向未來的有效實踐。
 
  而且在企業中去推動學術和實踐的結合,涉及到的是推動企業甚至整個領域的認知升級和變革升級,還要推動學術界優秀學者的認同與支持,對推動者實踐能力的要求不可謂不低,并非是簡單的每天面對文獻和數據的所謂學術研究可比,其中的不容易,實在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清楚。
 
  這個時代,既不可能有放之四海皆準的優秀實踐,也不可能有一成不變的理論和課程,一定是將產學研牢牢綁定在一起,跨越學術和實踐的邊界,雙方共同理解對方、與對方攜手合作推動未來的浮現。
 
  在此種情形下,商學院的教學項目自然不應該是居高臨下地俯視學生,而是吸引最能代表未來的產業、領域發展方向的優秀人才作為學生,和學生站在平等對話的位置上,通過和學生的共同交流、探索,相互了解對方的語言、文化、知識、問題,一起探索未來。
 
  不可能是像教沒有工作經驗的研究生一樣,讓一堆同學乖乖地坐在課桌上,讓他們聽課就聽課,讓他們互動就互動,讓他們做題就做題。
 
  抱持著這樣觀念的商學院,未來將越來越不可能吸引到當前最優秀的實踐界學生,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缺乏新的場景,沒有新的思考,不做新的探索的平庸學生。然則面向這樣的學生的商學院,對實踐界來說又有什么意義呢?
 
  況且前幾年實踐界就不乏這樣的聲音,覺得在MBA、EMBA的學習內容價值并不大,價值在于社交和文憑。
 
  這個問題我和一些目前在讀商學院MBA、EMBA在讀的學生做了交流,大家覺得目前商學院課程的主要價值在于完善的教學體系,能讓學生從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企業的戰略、管理等問題,如宏觀經濟、組織行為、投資、財務等。而目前除了高校,其它地方很少能提供如此體系化的、全面的教學內容。同時,大家都在抱怨老師和課程內容都離實踐太遠,很有一種自說自話的感覺。
 
  實際上面對以上情形,當前實踐界已經浮現出很強烈的反彈,各種以“湖畔大學”為代表的來自實踐界的學習機構已經獲得越來越高的聲望。雖然這樣的機構依然無法發放文憑,但其內容的高質量、前沿性、場景感,以及突出學生價值的教學體系設計(雖然這些學校當前在教學體系的完整性上依然弱于當前的高校商學院,但這是一個時間問題),已吸引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前往求學。
 
  而這些學生之間,也將自然形成高質量的連接,從而快速擴大學習機構的影響力,從而具備可以和傳統商學院在生源爭奪上一爭高下的實力。
 
  如果最優秀的學生、業界最前沿的場景和實踐都被納入到這些來自于實踐界的新學習機構,那么很可能對產生更創新、更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的優秀學者也會更傾向于到這些機構去任教和開展學術研究。畢竟,這樣的機構絕不會僅僅以頂刊論文發表的數量去評判一位學者。
 
  進而,這些研究成果又可以在和實踐界的密切交流中不斷發展,也幫助實踐界不斷探索、理解和適應未來,從而形成最優質的良性循環,最終產生真正有價值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和實踐成果。
 
  而所謂的社交屬性,如果商學院不再能吸引最優秀的學生,那么一群平庸的人進行平庸的社交,開展平庸的資源交換,價值又有多大?更不必說,社交這件事如今已具有極強的多樣性和可替代性。
 
  如果情況變成了這樣,商學院僅剩的學歷優勢,價值究竟幾何?
 
  最近羅胖的得到大學發布了首批學員錄取名單。我很仔細地看了每一個人的介紹和評價,發現得到大學在錄取的時候并不在意這個人的資歷、頭銜、收入水平,而是力圖去找在每個行業和領域里那些最能思考、最能創新、最能推動社會進步的人,在學員中創造出一個真正多樣性的人才圈,讓整個人才圈真正成為互相學習的大社群,其做法甚至被羅胖形容為“不是在招學生,而是在招老師”。
 
  或許這個做法還能為希望能跟上時代的商學院提供一些啟示,那就是我們如果想要在這個時代的教學和研究中獲得最終的勝利,就不應該是在現有的項目申請者里去挑選那些頭銜最高、收入最高、資歷最高的老法師,而是要不惜代價找到那些影響力能超出所在的組織,最能代表各個行業、領域的未來的實踐界優秀人才。然后,和他們站在一起形成相互賦能的生態,共同面對和開拓整個社會的未來。
 
  否則,商學院失去的可能不僅僅是MBA、EMBA項目,同樣也會失去學術研究,再之后,可能我們就需要再次探討商學院存在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