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
作者:霍特(Hult)國際商學院 黃浴宇
前年底參加MBA巡展,參展學校中居然有數個德國MBA項目。當時感覺十分詫異,在平日的印像中,德國是沒有MBA項目的,而且也很少聽說有哪位德國企業家是MBA出身。
后來我粗略的查了一下相關資料,結果是德國目前已經有超過270個MBA項目,每年畢業的學生在1500人左右。也就是說平均每個項目只有不到6個學生,這與國內的大規模速成模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德國人行事方式的嚴謹程度可見一斑。
在與漢堡大學招生代表的談話中,她明確的告訴我德國人經歷了很長時間的觀察、辯論和實驗,認為MBA是有生命力的。但是他們絕對不會以犧牲質量的方式來求得所謂的“跨越式發展”。
德國人為何擁抱MBA?這個過程為何經歷了如此漫長的等待?
“德國制造”的成功與挑戰
眾所周知,在國際商戰中美國企業最擅營銷。他們可以把糖水和二氧化碳加在一起賣個高價,稱之為“可口的可樂”。他們也可以把垃圾食品的生意變成利潤機器,叫喊著“生活好滋味”或者是“我就喜歡”。山姆大叔的叫賣藝術有其獨特的傳統和教育根基。美國的教育從小就鼓勵學生表現自我,久而久之形成了善于自我推銷的文化。不難理解當美國MBA推銷快餐和可樂的時候,為何大眾消費品的出售就變成了“文化營銷”。
在全球市場還有另外一種致勝模式,就是制造精良的產品。德國和日本是成功的代表。但是由于日本對外來文化的接受較快,加上和美國的特殊關系,他們對于MBA的認同也相對較早。甚至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就是美國南加州大學的MBA畢業生。
德國人則不然,他們向來自豪于自己的傳統。“德國制造”的口碑是德國經濟的基石,德國人對于產品質量的追求世人皆知。
德國企業之所以注重產品質量的不斷提升,首先由德國人的嚴謹的文化所決定。同時,德國企業的董事會的權力沒有美國那樣大,無形中減少了經營者短期利潤方面的壓力。管理者可以安心的從事更為長遠的事業,而不必急躁冒進。
日積月累,在德國企業形成了重視研發和質量控制的“工程師文化”。德國人相信“好酒不怕巷子深”,相對輕視市場營銷。應當說德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環顧全球,生產濾水器的布里塔公司、制造卷煙機的豪尼公司和運送葡萄酒的希拉布蘭德公司分別占有全球市場份額的85%、90%和60%。索林根和雙立人刀具更是統治著五星級酒店的廚房。
然而,1980年代后,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迅速崛起。這些國家既有廣闊的國內市場,也有優質廉價的產品爭奪國際市場。同時德國企業受累于國內的稅負和僵化的勞動力市場,紛紛走向海外,謀求更多的發展。
為此,德國企業主不得不時常面對一個現實的問題:跨文化管理。如果僅僅是在一個國家銷售產品相對簡單。而建立并運營一個企業則要復雜的多,涉及采購、制造、營銷、財務和公共關系等諸多方面。其中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員工的本土化。由于員工工資在制造業中占有相對固定的比例,在發展中國家開設工廠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采購和質量控制環節又令人頭痛,與所在國員工的溝通顯得至關重要。上海大眾在80年代有關提高國產化率的種種沖突就是一個縮影。走向全球的德國企業必須在管理上注入新的思維,需要找到新的方法來解決跨文化管理的問題。
責任編輯:
社科賽斯官方微信
社科賽斯官方微博
相關熱詞搜索:
【版權與免責聲明】 如發現內容存在版權問題,煩請提供相關信息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本站內容除非來源注明社科賽斯,否則均為網絡轉載,涉及言論、版權與本站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