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武常岐:―――
武常岐,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中國最早的MBA之一。
1986年他畢業回到中國時,很多人都以為他讀的是一個與工商局有關的專業,而今天,MBA或者EMBA課程已經被企業家認為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經歷。
更關鍵的是,“管理教育不但教學生知識,還引發了企業家學習的熱潮”。后者顯然更有意義。
市場化與全球化驅動力
1978年恢復高考后,武常岐進入山東大學。當時,國家在幾屆學生中選拔出國預備生,大部分是去學技術,只有少部分是學管理,武常岐就是其中之一。“在廣州培訓時,住在我對門的是梁能”,1986年武常岐畢業,比他晚一年的陳國青,現在是清華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也成為了MBA。這些留學生成為國家最早的MBA。
在武常岐畢業的前一年,北京大學成立經濟管理系和管理科學中心。改革開放的前10年,國家改革還主要集中在體制改革,“北大經濟管理系的經濟管理考慮的也主要是國家經濟管理。”
鄧小平南巡之后,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形成,北京大學的現代商業教育也由此開始。“北大思想一直比較自由解放”,在這種大環境中,1994年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與光華教育基金會簽訂合作辦學協議。
“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是否開放辦學的標志。”
他認為,商業院發展有兩個驅動力:市場化、全球化。1997年北大所有老師都到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經受半年培訓,“實際上就是知識轉移。”而現在,當初只接受知識轉移的老師們已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
北大光華曾經歷時兩年討論自己的使命,并最終確定了“創造管理知識、培養商界領袖、推動社會進步”的使命。“第一條就是創造知識,這是光華區別于其他學校的定位,我們要提出自己的理論來”,“前期我們主要是照搬國外理論,雖然很多理論具有普適性,但各國企業都有自己的特點”,因此“要有規范的管理學研究,然后才能教學”。
1999年,北京大學試辦EMBA,三年后將有關材料上報國家教育部,并獲得批準,帶動EMBA的大繁榮。
成長為全球商學院
30年成長,中國商學院日漸成熟。在過去幾年中,一批原本在國內很流行的國外商學院開始退出中國市場,其最主要原因是中國本土商學院的快速崛起。同時,中國企業對MBA、EMBA等教育也給予了越來越多的肯定。
一位民營企業家曾對武常岐說,其創業時招聘了不少名校MBA,但最后都予以解聘,不是說他們不重要,而是MBA的培養模式分工很細,實際上是為大公司準備的,而創業企業需要能良好駕馭人際關系、敢想敢干的人,MBA當然用著不會順手。可隨著民營企業規模的增大和國有企業治理規范的完善,職業經理人的市場開始成熟,MBA受到越來越多的肯定。
而學生質量的高低,實際上與商學院內部的系統息息相關。武常岐認為,中國商學院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學院本身規范并沒有很明確,有MBA指導委員會,但作用主要是協調”,“國內師資市場還沒有形成,在北美,教授是可以自由流動的。”
同時,中國商學院的品牌也在被混亂的市場濫用。在一個會議上,武常岐換回一張名片,上面的名銜正是自己在北大所擔任的職務,而手持名片的人,武常岐并不認識。
他坦言,北大光華“不敢”在一些網站上做廣告,上面有各種各樣打著北大光華旗號做培訓的機構,“這也是市場不成熟的表現”。